2021高考即將拉開帷幕,據悉今年全國高考報名1078萬人,再創(chuàng)歷史新高。
像往年高考一樣,語文對課外閱讀要求再次被提上熱議。在高考前夕,我們探討一下孩子分數不高的基礎性問題。
孩子閱讀能力,公認是學習能力的基礎。而閱讀不好的孩子不僅語文受影響,還會影響其他科目成績。
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:學生的智力發(fā)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。而一個不閱讀的孩子,就是一個學習上潛在的差生。
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曾談起提高成績的秘訣:“孩子們僅學課文,不進行拓展閱讀,語文成績僅僅只是看得過去”。
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也曾說過:只看教材,別說高考語文,就連中考語文都將應付不來。別再說什么應付考試沒時間閱讀!孩子不閱讀,根本應付不了考試!閱讀不好的孩子不僅語文拿不了高分,政治、歷史,甚至需要讀懂題意的數學、物理等理科成績也會受到影響。
同一個班級中,普通孩子和學霸之間的差距,由應試答題技巧,更多的轉向閱讀能力的高低。
閱讀能力的提高,并不是多讀書就行了
很多家長認為,重視閱讀,讓孩子多讀書,增加閱讀量就行了,關注各種推薦書單,照方抓藥似的推給孩子。但是閱讀能力并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讀書能力,片面地多讀書并不一定對孩子提高閱讀能力有幫助。
現在我們對閱讀的要求,并不簡單的停留在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信息的獲取,更注重激發(fā)相應的思維活動,比如信息的整合、反思和創(chuàng)意。
閱讀與每個人都可以自然掌握的口語表達能力不同,有效的閱讀,要有清晰的目的和目標,相應的技巧和方法,如果只是漫無目的隨意翻閱,即使看再多的書,花再多的時間,也未必有成效。
很多孩子的閱讀,僅停留在了認讀層面,屬于簡單獲得詞句語義的淺表性閱讀。
有的孩子好像讀書很快,其實持續(xù)閱讀的時間很短,讀一會很快就會把書放下。甚至也有孩子在家長的要求下,7、8歲就讀了一些名著,但通過評估我們發(fā)現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并沒有突出的表現。
簡單的讓孩子多讀書,并不一定能讓孩子愛上讀書,也不意味著孩子能夠學會閱讀。
興趣是提升閱讀力的第一大動力
有句話說得好,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動力。
有時東西再好,但如果你對它毫無興趣,那即便你硬著頭皮學也很難真的學進去。閱讀也是一樣的。
只要讓孩子對他從事的閱讀活動產生興趣,他就能積極地、熱情地完成這項活動,進而自發(fā)產生讀書的欲望。
通常,孩子在閱讀時只喜歡故事情節(jié)多的作品,比如小說。大多數孩子閱讀的第一本書會是故事書,這也容易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。
為什么孩子更容易喜歡上小說呢?
小說的可讀性比較強,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,激發(fā)閱讀興趣,再加上,通過故事而體會到的道理,會比你直接把道理灌輸給孩子,要更容易讓孩子記住并且理解。所以,培養(yǎng)孩子閱讀興趣可以選擇從小說等故事情節(jié)多的書開始。
比如,之前書果星球公眾號分享過一個繪本故事,叫做《三只小豬的真實故事》。作者是美國作家喬恩·謝斯卡。他很擅長改寫古典童話。這個《三只小豬的真實故事》就是改編自經典童話故事《三只小豬》。
只不過,與我們聽慣了的"三只小豬"的故事不同的是,那只殘暴的可怕的狼不見了,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只戴著眼鏡、彬彬有禮的狼,他告訴我們,他是被冤枉的。
這是怎么一回事呢?原來,他是為了給奶奶制作生日蛋糕,去小豬家里借糖,可是由于患有感冒會打噴嚏,才引發(fā)了兩只小豬被吃的血案,狼也因此被送進了監(jiān)獄。
也就是說,故事是站在狼的角度,為我們重新講述了三只小豬的故事,并直接打破刻板思維,引導我們去思考,狼真的是邪惡的嗎?這就是一個鍛煉孩子批判性思維的好機會。
還有,故事閱讀也是很好的提升閱讀理解的方法。舉個例子。“兩足運動”這個詞,是不是覺得有點難理解。
但如果換一種說法,現在從你的面前正跑過一些女子。她們的雙腳踏著地面,推動著她們的身體努力向前進。每一個人都肌肉緊繃,用盡全身的力氣,風吹拂著她們的臉龐……
你注意到了沒有?剛剛你的大腦里發(fā)生了什么事情?通過這系列描述,大腦中會使你感覺自己在真實環(huán)境中跑步的區(qū)域被激活了,讓你感受到風正在吹拂著自己皮膚的大腦區(qū)域也被激活了。
換句話說,故事會在你的大腦里創(chuàng)造一個虛擬世界,讓你得以體驗故事里的主人公正在經歷的事情,思考他們的想法,體會他們的感情。而這也是為什么,講故事其實比擺事實講道理要更能說服人。
除此以外,好的文學作品,往往還能夠潛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、幫助解讀人生基本問題,成為一個更加優(yōu)秀的個體。
既然我們已經知道閱讀能力對孩子重要性,以及興趣對閱讀能力引導的關鍵作用,那日常學習生活中要如何幫助孩子來提升閱讀能力,養(yǎng)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呢?
作為家長、老師,如何有效引導孩子,
培養(yǎng)自主閱讀的能力?
幫助和引導,這一點其實還是蠻重要的。
有學者研究發(fā)現,5到12歲是孩子閱讀發(fā)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。如果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知道如何閱讀,并且仍然熱愛閱讀的話,那么,他們的閱讀習慣就會扎根,成為終身的行為。
但一旦錯過這個階段,孩子就會陷入閱讀的“消退期”。而這也就意味著,以前積累的閱讀興趣將前功盡棄。
為什么會出現“消退期”呢?這就跟閱讀引導方式有關了。
有些家長朋友雖然知道閱讀很重要,也經常會給孩子買書,但在對待孩子的閱讀方式上,卻常常選擇放養(yǎng)式,不管也不問。
如果孩子讀不懂,因為無人可以解答和討論,就會產生挫敗感。久而久之,當孩子遇到更輕松、更有誘惑性的其他娛樂項目時,他們自然就會轉移興趣點,對閱讀這件事也就越來越不熱衷了。
01 多與孩子聊他正在讀的書
平時要多和孩子聊一聊他正在讀的書,在他遇到困難時幫助他、引導他,并努力做一個好的聽眾,一個好的討論對象,以及一個好榜樣。
比如,當孩子在看莎士比亞的作品《哈姆雷特》時,如果他覺得很難理解,你可以給他先看看取材自《哈姆雷特》的迪士尼動畫電影《獅子王》,然后引導他去聯系和分析兩個作品的不同之處。
這樣孩子就會知道,盡管兩者的故事情節(jié)差不多,但是,改變故事結構語言以及人物性格等等,故事的內涵就會變得大不同。
02 幫助孩子聯系生活找相關性
某些孩子因為生活經驗的欠缺,導致他對于世界的認識非常地有限。所以,很多時候,我們很好理解的問題,孩子可能就會百思不得其解。
那么,這時候就需要老師或者家長來幫助他們做理解,幫助孩子聯系自身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場景去找相關性。
比如《深夜小狗神秘事件》這本書,是從一個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的視角來展開的。所謂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和自閉癥有點像。所以,初次閱讀此書的人總會覺得哪里怪怪的。
這個時候,我們會請孩子們想一想,在我們的周圍,有沒有覺得別人某些性格特質或者生活方式怪怪的時候,或者自己被他人覺得古怪的時候。
通過這種聯想練習,孩子們自然就能明白,作者寫這本書其實也是為了讓我們明白,同理心的重要性。因為,生活中,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像主人公那樣,或多或少擁有一些他人眼中的怪癖或者問題。
我們也可能會有那么一些時刻,覺得自己無法被理解,與周圍格格不入,感覺自己被孤立。
03 做好孩子閱讀的“聽眾”
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:當孩子讀完一本書,了解到一些新的知識、新的觀點,可能會特別興奮地想跟你分享。這個時候就需要你乖乖地做個好聽眾,聽孩子講述、評論,這會給孩子很大的成就感,讓他對閱讀越來越感興趣。
但注意,既然是做聽眾,那么就要專心聽、不打擾、不批評,不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強加給孩子。
打個比方,閱讀一本書就像是一座迷宮,雖然大家都是從一個口進去的,但每個讀者都可以找到不一樣的出路。因此,才會有“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”這樣的說法。不同的讀者,會根據自己的經歷和知識,讀出不同的含義。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。
所以,不管是聽孩子發(fā)表觀點,還是說你想和孩子討論一下,千萬不要急著否定他的看法。相反,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認識到一個問題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的,不能非黑即白,自己不知道的就當做不存在,自己不理解的,也不等于不正確。
這樣孩子在提升閱讀能力的同時,還能慢慢懂得要尊重與自己不同的意見;有自己的是非判斷但不偏執(zhí);看事情不狹隘,更有包容性和移情力。
總之,閱讀應該是一件讓人感覺快樂的事。要培養(yǎng)孩子成為真正的閱讀者,興趣是根本的出發(fā)點。只要他真的喜歡這本書,經過一定的引導和討論,自然會產生某些想法。